历史上中国的经济是从什么时候落后于西方的

本篇推送的内容来自马德斌教授在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中国经济学奖”的颁奖典礼暨第二届思想中国论坛上发表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历史与实证的视角”主题演讲。

作者简介:马德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博士,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中国以及东亚的长期经济增长、制度与法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与其它东亚以及欧洲国家长期经济发展的比较

谢谢各位。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首先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来做这个演讲,“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的增长”。目前大家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   经济史是个富有魅力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在许多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自然实验样本,由此可丰富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可以丰富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同时对我们了解现实与将来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在座的龚启圣老师和我,还有耶鲁大学与港大的陈志武教授,一起与国内院校合作从事了一些促进经济史研究的工作。而在上海,在座的上财的田国强院长与复旦的韦森教授长期   中国与世界经济史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经济是什么时候落后的?记得很清楚,年邓小平南巡提倡改革开放的时候曾说了一句,中国已经落后年了,我们现在必须改革了。那中国经济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落后的?在开始对这个问题做严肃研究时,才发现它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在确定落后的时段后,进而要解释为什么落后,那就更复杂了。在此主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及我个人的思考吧,由此说明用一个新的经济学和全球性的视角对经济史做出的研究可以对我们的现实与将来都有启示,甚至迫使我们反思一些原有的定论或传统的教科书上的解释。

  一个单纯的理论经济学家,可以把十八世纪末起始英国的工业革命做为一个分岔点,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地的收入都所差无几,但之后富国和贫国的收入差距扩大,更构成了今天的世界格局。即所谓大分流起源于工业革命,那真实的历史数据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首先我们谈一谈关于欧洲经济史这方面的研究,以在牛津大学RobertAllen教授为首的学者尝试用欧洲主要城市非技术工人的实际工资来测量—年的生活水平,这类研究日益扩大规模囊括了许多城市,甚至纳入了当时奥斯曼帝国(大致今天的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比较意外的的发现是,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和荷兰城市的工资水平已经超过了欧洲城市的水平,也超过了伊斯坦布尔。有人把它称为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小分流。

那中国是个怎么样的情况呢?也就是说,中国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落后了?我们在开始做研究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地发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已经写到,中国虽然物价水平要低于英国,可是她的名义工资更低,所以最后中国的实际工资(也即生活水平)还是低于英国。大家知道,《国富论》成书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夕的十八世纪末,亚当·斯密当时只考虑到的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社会分工,还没有想到技术和工业的革命的巨大潜能,而他关于工资的议论更是坐在沙发上的臆想而已,我们的研究就是用真实的历史数据来验证斯密的猜想了。我们首先从历史的档案和其他出处中收集了中国18-20世纪三个主要城市(北京,苏州/上海及广州)的非技术工人的名义工资数据,然后构建有国际可比性的物价指数,最后导出一系列有国际可比性的实际工资系列,必须强调我们这样的研究牵涉到一系列历史数据的真实性和国际比较可行性的复杂技术问题,我们文章里有详细讨论。

结果我们的发现大致证实了斯密的猜想:第一,中国三个城市的非技术工人的实际工资在工业革命之前已经落伍,达到伦敦或阿姆斯特丹的1/3左右。在我们的比较中也包括了其他欧洲及亚洲如日本和印度城市的非技术工人的工资,结果发现这些工人的工资水平度和中国不相上下,低于英国和荷兰的水平。如果将我们最后计算的中国底层工人的实际工资换算成生存所需的卡路里热量和蛋白质的话,那他们则刚好能达到温饱。第二,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先进国家的工资水平差距更扩大了,而更重要的是,一些原本相对落后的欧洲国家如德国及亚洲的日本及时搭上了工业革命的快车,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在19-20世纪迅速提高,超过了相对停滞的中国,所以我们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在18-20世纪有两次分流,一次在工业革命之前,第二次在之后。

  除了工资以外,我们的研究还涉及其他的几个指标,GDP是最全面的,但对历史数据的要求太高,所以问题不少,我们的另外研究使用在西方经济史中经常应用的人的身高长期系列数据。咋一听觉得用身高作为长期的生活水平的衡量标准挺滑稽,但这些数据可行性在西方经济史中已有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应用。我们的研究用了中国福建、广东去澳洲、东南亚及美国的移民资料,系列可以从年开始到年之后。我们发现,在太平天国这段时期出生的人身高普遍要矮一点,而在晚清的时候年代出生的中国人的身高也有降低,到了北洋政府的时候,身高反而有些恢复与提高;有趣的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的身高虽然水平很低,但趋势一直都是上升的,反应了当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怎么样测量中国历史上的人力资本,特别是识字率和数数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在国际上有一种以所谓年龄堆积作为一个指标的研究方法,假如一个人不能正确数数的话,他比较倾向于把自己的年龄报成整数,比如说他的年龄大致在20、25、30岁左右,而不是确切的年龄。我们根据大样本的历史数据做成的指标发现,中国的数数能力相对较高,远高于和其生活水平相仿的土耳其和印度等国,甚至更接近于发达欧洲国家的水平。

另外,在这里可以提得是陈志武老师和他的研究团队一直在建立历史的数据库。比如,他们使用刑部档案里面的大量档案,系统地推导出18-19世纪中国各地的命案率,发现中国当时的命案率要低于欧洲;而他们收集的长时段的利息数据,显示比发达的欧洲国家要高得多,中国的资本市场长期欠发达。所有这些长时段的量化研究慢慢得可以拼出一幅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经济的总图,即一个普通民众达到基本温饱,社会相对安定平,有相当的人力资本基础,但资本却相对匮乏的社会。

我们这些的研究对我们今天很多关于历史的讨论也应该有重大启示,比如,我们常听说的中国在十八世纪GDP是世界第一,我们这几十年乃至将来的发展从某个角度来讲,只是恢复康乾盛世的荣耀而已。这个说法有很大的误区,十八世纪的中国GDP总量第一只是因为庞大的人口而已,加上工业革命之前各国收入水平差距不大,所以我们今天和将来的发展不是要回到那个闭关锁国处于温饱水平的时代,今天的世界也不是十八世纪的世界了。当然,反过来说,倒也不一定能说中国已经穷了年,不少学者认为宋朝的中国也许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特别相比于当时还处于黑暗中世纪的欧洲。

那为什么中国会落伍呢?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从中西方的地理资源禀赋的差异,到西方的海外殖民与中国的闭关锁国,及西方的科学的兴起与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对比,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也不太可能有定论。今天,我讲一下中国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对长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吧。中国政治体制最大的特点是绝对君主的王权,郡县制与大一统的共同兴起与演变。而这一制度对传统中国的产权、法律、市场、金融体系、人力资本等有根本性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在座的许成钢老师也一直对历史与现实的关联非常   从这个视角我们也可以重新审视近代晚清民国的经济史,中国近代的经济有增长吗?是哪个时段在增长,是晚清洋务运动,还是北洋政府,或者南京政府的时期?假如有增长,那增长的原动力来自哪儿呢?中国近代的经济数据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些情况是清楚的,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民间经济发展是相对停滞的。中国的工业革命起始于甲午战争,并一直持续到南京政府时期,从现有的年代到30年代的GDP数据来看,增长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增长有很强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特别是机制棉纱、现代矿业与工业、国际贸易与投资等行业,有些甚至达到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率;同样,现代铁路、交通、教育等等都是在北洋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就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为什么在晚清政治相对稳定的时候经济没有增长,反而在政治比较混乱的时候经济有增长?我们现在都比较正面地肯定南京国民政府30年代的黄金十年,但似乎忽视了北洋时期的贡献。对这些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今天我谈一下最为重要的两个现象,即现代金融业与公债市场的飞速发展。大家知道,现代金融是一个对法律与契约最敏感的行业,为什么会发达于一个缺乏稳定政局的北洋时期?同样,为什么北洋政府在财政上濒临破产,而公债市场却发展起来?

北洋时期的发展当然和当时的重大意识形态与政治变革密切相关,但另外一个关键是西方在中国的租界,特别是上海的公共租界。租界是典型的半殖民地产物,有各种众所周知的殖民主义的问题,但管理上海的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同时也是一个西方精英商人自治政府,其中,法制和市场规律也同时成为两条最重要的主线。正因此,租界成了银行和金融业的聚集地,包括中国民族资本的银行,较为出名的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在年利用租界的法庭成功地抵制了段祺瑞政府为财政目的而发出的银行纸币停兑令,为以后中国民族银行业的独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另外一个相关的机构是中国海关。海关在太平天国的动乱中被外人掌控,或确切得说被清政府外包给外国人了,但由此中国海关也发展成一个高度独立、清廉和规制化的文官体系。因为较少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干扰,海关的关税成为北洋政府时期最稳定的税源了,更重要的是,它也成为北洋政府内外公债的最可靠的抵押。同时海关通常将偿还公债的专用税款直接汇寄到汇丰银行以及后来的中国银行,北洋时期的公债管理也有重要的制度创新,比如设立由海关主管、银行家、政府官员组成的独立委员会和公债持有人协会等组织来监督甚至执行国债的偿付。正是这些游离于中央政府之外的机制,反而给北洋政府的公债带来信誉。而这些机制的维持与动摇,都会在二级的公债市场上通过公债价格得到迅速反映。

由于政府的公债可以作为银行发行纸币的一部分的抵押,更开启了这一时期由私营银行主导的金融革命。至年,中国的总货币量年均增长率达到百分之五,而纸币增长率超过了9%,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年均低于2%的GDP增长率;而当时的物价也相当稳定,主要原因在没有政府垄断,有稳健的私家银行发行的货币,要生存于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必须重视自身的信誉。由于银行成为政府债券的最大持有者,所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让中国银行家有了跟政府交涉的筹码,我们另外的研究也发现,以上海和天津为代表的当时国内的货币市场,反而在辛亥革命之后的政治分裂的时候,走向了日趋统一的过程。所以可以说,在北洋大一统崩溃的时期,中国实现了一个自下而上、由民间力量主导的金融与财政革命。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这些成果的延伸与壮大。反而,南京政府30年代中期的银行国有化与货币发行国家垄断,虽在短期内有正面的影响,但也为后来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40年代崩溃性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

经济史的研究也许不一定会对我们眼下的现实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回顾小平先生在92年南巡时的话,让我们觉得历史却对我们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将来也许是必不可少的。

  谢谢大家!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诚信坐标企业
北京白癜风十佳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cqg58.com/jyqj/8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