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河北遵化一中,小县城里竟出一位工程

编者按:李振岐(—),字兴周,年9月生于河北省遵化市,植物病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党员,年毕业于原国立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植物保护系,后留校任教直至逝世。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农学院进修两年,年在美国蒙大拿大学合作研究一年。历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西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等,兼任植物免疫研究室主任、植物病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与系统学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委、西北大学生物学院教授等;从事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免疫学与小麦锈病研究50余年,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5名、博士后2名和11名进修教师,发表研究论文多篇,主编出版中国第一本《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另主编出版专著和教材8种;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第一名)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名)1项、省部级奖4项;年荣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奖、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会“亚农杯”农业贡献奖、陕西省高教系统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陕西省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等。年荣获国际植物保护研究杰出贡献奖。

李振岐在试验中

一、坎坷人生写传奇

李振岐年9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市团瓢庄乡下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李松林,母亲雷氏。上有三位哥哥和一个姐姐,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母亲生他时已46岁,正因为生他时年龄太大,加之农村医疗条件差,所以生下他不久,就病了。当他长到9岁时,他敬爱的母亲就因长期患病不愈而过早地去世了。

母亲很喜爱他,他也非常爱他的母亲。他母亲虽然只是一个粗通文化的普通农村妇女,但有一套很好的治家方法。母亲对孩子们的人格非常尊重,从不训斥和打骂,也非常重视以身作则和引导,所以一直他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和睦友爱而民主的家庭里非常幸福。他母亲与邻居们相处得也很融洽,彼此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因而在邻居中威信很高,邻居之间有什么纠纷,经她去一说,就可得到满意的解决。母亲对他的学习非常支持也十分关心,常鼓励他要好好念书,将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他觉得母亲的话很对,所以在学校里学习很努力。在母亲的帮助下,他每天清晨总是第一个到校,学习成绩年年在班上名列第一。童年时,他也很活泼,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游泳、滑冰、爬山、爬树,有时还一起比赛。比赛时,他常常获胜。母亲在很多方面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一直激励他成长。

初小毕业后,因本村当时尚无高小,在哥哥和亲朋们的帮助下,李振岐通过考试转学至遵化县东关高小学习。这是他离家独立生活的开始。由于学校离家较远,平时不能回家,他只有等放寒暑假时才能回家。因而也使他在这一阶段能专心地学习,高小两年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是全班第一。这两年的生活对他也是一次很好的独立生活锻炼。他和同学们相处的很好,彼此关心帮助,犹如兄弟一般。

高小两年毕业后,他考取了河北省立遵化中学。不料第二年“七·七事变”爆发,他的家乡就沦陷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他的家乡。他和家乡人民倍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与践踏。不久,八路军游击队也到了他家乡一带。白天日本人到处骚扰老百姓,晚上龟缩在炮楼中不敢出来,夜间八路军游击队就开始活动,进行革命宣传。只要他放假在家,就积极参加八路军游击队组织的各种活动,从而受到很多启发和教育,为他以后参加革命打下了很好的思想基础。由于家乡一带是八路军的游击区,他从小学到中学,头脑中很自然地就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许许多多八路军游击队的英雄事迹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和教育着他。

在中学学习阶段,眼看日本侵略者对自己家乡无辜人民的残害和屠杀,他同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一样,义愤填膺。看到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无不感到高兴。也就是在这个期间,蝗虫在他的家乡年年猖獗危害,使家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耳闻目睹这天灾人祸,他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一要参加革命,跟着共产党八路军,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二要学习消灭庄稼病虫害的知识,将蝗虫和其它重要病虫害全部消灭光,为农民解除苦难。

年他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供他立即考高中,于是他在一位老师的帮助下,就在遵化县中学教导处当了一名教务员,一面工作,一面复习准备参加考试。第二年他离开自己的中学母校——河北遵化中学,去北京参加考试。他当时报考了三个职业学校,一是北京高级工业学校,二是北师大附设高级师范学校,三是华北农业技术学校。这三个学校他都考上了,但因限于经济力量,加之他觉得自己是农家子弟,很想学点农业方面的知识,将来好为农民服务,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进农业技术学校。

年夏,他从华北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因不堪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也为了进一步得到深造,他和一位要好同学相约,一起逃离了沦陷区,取道山西临汾,通过封锁线,到达陕北宜川县。当时他们两个本来是想直接报考国立西北农学院,但因到达陕西宜川后已是10月,国立西北农学院的考期已过,未能如愿。正当此时,山西大学正续招新生,于是他们就通过考试,进入该校文学院英语系学习,以便提高英语水平。

年,贵州独山失守,民族危机。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他和他的朋友与西北地区的大学生一起,于年毅然报名参加了青年远征军。同年12月,他们在云南曲靖营房入伍,接受步兵操练训练。3个月后,即于年春,乘飞机赴印度蓝珈汽车驾驶兵营,学习汽车驾驶,半年后驾车回到昆明待命。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我们开车赴南京办理退伍手续。因为是边接收边走,汽车走得很慢,花了一年时间才到达南京。在南京办完退伍手续后,他借机通过教育部由山西大学转学至西北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学习。

两年的军队生活,使他感到很有收获。一是接受了正规的军事训练。二是学会了开汽车。三是跑遍了中国南方各省,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许多社会知识。四,也是最重要的,是使他提高了对旧社会,特别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认识,为以后积极参加革命,打下了稳定而坚实的思想基础。

年8月,他来到国立西北农学院报到办理入学手续,9月初开学,进入植物病虫害系学习。因为他是转院和转专业学习,所以只能从二年级学起。在学习期间,他除了认真学习业务课程外,还积极地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各种革命活动,年2月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于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直到这时,才真正将他想参加革命和学习植物病虫害的两桩心愿全部落到了实处。

年5月关中解放,他也毕业留校任教。从此,他扎根祖国大西北深厚的黄土地,风风雨雨近60年,跟踪追歼作物病害,培育人才,从一个农家子,一步步走向科学的圣殿并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育人楷模”、“育人大师”、“人梯”。

二、白手起家谱壮歌

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的李振岐,一开始被安排担任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的讲授,并在附设高等职业学校兼课。年,以条锈病为主的小麦锈病在全国范围内大流行,危害十分严重,损失粮食达60亿公斤。按当时的人均口粮水平计算,足够万人吃一年。这是一次巨大的农业灾难,不仅震撼着李振岐等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而且震撼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对此,各级党和人民政府都非常重视。不久,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一个专门研究和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全国性协作委员会迅速组成,并制定了扎实的研究计划。因当时西北地区还没有植物保护方面的专门机构,国家将西北片的研究托付给西北农学院完成,院领导就将他调到教学试验农场,配合朱象三,负责组织成立植物病虫害研究室,专门承担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研究任务,并将毕业校友刘汉文调回学校与他一同工作。

条锈病是小麦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感染此病后轻者减产、重者颗粒无收。人民共和国成立近60年来,中国共发生过9次条锈病大流行。这次大流行,既是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严峻考验,也是对中国科学家的严重挑战,同时也是9次大游行中最严重的一次。

接受任务后,他和同事们立即投入紧张的研究之中。他们紧紧盯住小麦条锈病这条“恶龙”不放,一心要尽早、尽快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方法。李振岐虽是“初出茅庐”,但仍被用作西北地区的科技骨干。当时西北农学院在这一方面基础和条件均较差,经过他们反复研究,决定结合西北地区实际,采取室内实验、校内田间试验。白天,他和同事们埋头于实验室。夜间,挑灯苦战,伏案奋笔,整理和分析试验数据。苦和累,对他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倒无关紧要,最使他们深感困难的是实验设备。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是在一片废墟上建起来的,百废待兴,拿不出足够的钱来资助他们。面对困难,怎么办?困境中的李振岐和他的同事们有着一股锐不可当的冲劲,他们成功地利用勤俭节约、土洋结合、变废为利等办法,在改造实验研究设备条件和实验手段方面花了很大气力。没有温室,他们找来安装玻璃剩下的边角余料,在地上挖一排排小沟,用这边角玻璃一盖,就成了“温室”。没有“低温室”,研究病菌越冬越夏成了最大的“头痛事”。苦苦思索后,他眼前忽然一亮:海拔高度是一种天然的温度梯度排列“控制箱”,学校不远处就有有名的太白山,海拔多米,不是正好可以利用吗?

经过近3年艰辛的系统研究,李振岐和他的同事们于年在全国范围的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中,率先从西北地区取得突破。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特殊的地形结构和气候特点,为小麦条锈病病菌的越夏和越冬传播提供了天然条件。从这一特点入手,他们弄清了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越冬和流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防治途径,为研究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的开拓者”。

在当时,这一研究不仅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且比美国同类研究也早10年。年,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对这一研究予以充分的肯定与赞赏。这一研究成果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也使李振岐受到一次很好的实际工作锻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麦条锈病原体的发生发展规律与防治方法刚刚探索出来,他们又发现一个新的问题摆在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必须尽快予以解决: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

-年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赵洪璋院士育成的中国著名小麦丰产抗锈品种“碧蚂1号”后,小麦产量成倍增长,很受农民欢迎。但是,好景不长,人们很快就发现这个品种的抗锈性在逐渐丧失,并且由西部麦区向东部麦区扩展,至-年,这个优良品种在中国广大麦区已基本上丧失了抗锈性。

这一问题发生后,受到各方面领导和有关专家广泛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专科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cqg58.com/jyqj/jyqj/8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