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没更新了,我想死大家了……
至于我为什么半个月没写新东西么……其实我很想找很多借口,但是事实就是我没什么东西可写。在这半个月里我不但没写“有营养”的新文章,反而还时不时的在微博啦,腾讯新闻评论区啦,这种脑残重灾区和别人对喷来着。没错,我因与脑残对喷而脑残,而且正经脑残了半个月。直到昨天忽然文思泉涌,不得不调整时间和精力写下此篇。至于我为什么时而脑残时而又能写出较有洞见的文章?根据我对自己精分式观察,其原因和当下社会的反智化潮流应当是一致的-————因为我们其实就是生化计算机
在这半个月里我丝毫没有阅读,仅仅简单浏览一些新闻,然后和评论区的其他人一言不合就互喷。尽管我时常告诉自己应当更新 老司机们也许记得我们在逻辑斯蒂群里讨论过人究竟有没有自主意识的问题。我当时说似乎是没有,我猜想人就是一个生化计算机,只不过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有自我意识。而之所以会“自以为”实际上也是一个生化程序。你完全可以给计算机编程,嵌入一个这样的逻辑:计算机在任何被动操作情况下,它都会生成一个“这是我想要的”解释。比如改写siri,当你在iphone上做任何操作时,它都说一句:“这正是siri想要的,siri好舒服!”。当然这不足以说明siri因此有了自主意识,也不足以说明Siri真的就有快感,但这也许只是Siri还太初级,当它成为真正的人工智能时,就要做自主选择。当机器本身要做出关乎自身的选择时,它就要把有利的判定为1,不利的判定为0。鬼知道当发生有利于机器目标的事情发生时,它有没有感觉到“爽”。同样当我们人类遇到判定为有利的情况时,脑中分泌了一阵多巴胺,我们感觉“这是我想要的”。这难道不是我们自己这个生化计算机中预置了一段在某些情况下分泌多巴胺的程序吗?当我们遇到一件能令我们分泌多巴胺的是情事时,我们就以为“那是我想要”的,然后重复去做。而事实上那可能是一个原始编程时有助于我们繁殖的情况,但当时完全没有考虑到很多年之后会有“岛国小电影”这种东西,所以这个机制也会令一大票男青年对着叫做“XXX.avi”的一堆数据分泌多巴胺以及睾酮……
就像我之前说的,以上这段信息是我处理之后的信息再输出到文章中的,而我输入的信息其中一部分来自于这本《连接组》。
这是目前我读过的最前沿的,既有权威性又有可读性的脑科学科普书籍。里面将人类对大脑机制研究的历史和进程讲得非常准确和清楚,具体的就不“剧透”了,大家自己买来阅读,顺便支持一下清华大学出版社,同时记得把阅读心得分享在逻辑斯蒂吃书帮里。
我就单单挑出人脑机制来说。
人的大脑皮层中有约亿个神经元细胞,这么多神经元细胞共同工作来完成我们人脑的功能。亿神经元每一个都有若干树突,一个细胞体和一个轴突。树突输入信息,轴突输出信息,细胞体选择是否输出信息,也就是yes/no,或者(0/1)。作者将每个神经元比作一个选民,他们在处理了树突输入的信息后再选择是或否。此时我还看了《人X日报》同学讽刺美国大选是闹剧的檄文,一个上亿人的国家怎么能一人一票呢?一定会乱套的,还是集权好哇!
但是你的大脑中(包括《人X日报》编辑的大脑中)也有多达亿个选民,这并没有让人类成为失败的物种不是吗?虽然有时很脑残,愚蠢也无极限,但是仍然出现了无数天才。人类也毫无疑问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让亿个选民良好运作的呢?答案就是撕逼。
我们来看看人类大脑是如何撕逼的,以及撕逼究竟有什么意义。
首先我们要知道凡是具有开关功能的机械都可以用来计算和构建逻辑。电脑CPU里面用的是晶振,让它不断在0.5v电压和0v电压之间震动。0.5v就代表1,0v就代表0,配合内存和输入输出设备,就可以进行二进制逻辑运算啦。在电脑被发明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了这个原理,还有人发明了纯机械式的计算装置就是巴贝奇的蒸汽动力分析机。巴贝奇发明了分析机和差分机,被认为是图灵完全的(正宗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但是这个机械是根据人类数学习惯采用了十进制的齿轮,而不是石英片的滴答振动。受限于机械加工精度的天花板,巴贝奇没能制造出大型差分机。直到20世纪物理学有了飞跃,人们才制造出了今天的电子计算机。晶振只能实现二进制处理,但是任何进制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信息时代就到来啦。这个二进制呢,就是所有信息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在一条二进制信息上的一位必须是1或0,而不能是模棱两可的。这就逻辑的基础,也就是说不0就是1,不是1就一定是0,水火不相容。是0还是1取决于你将什么信息翻译成了底层代码。在电子计算机中,信息是人类输入的,所以不存在撕逼。但是加入这是一个人工智能,它需要自己决定1或0时,就面临着判断机制,撕逼就会产生。没有智能就没有撕逼,没有撕逼就没有智能。
我们人脑撕逼方式如下:在人脑的神经元中,信息传递过程是通过化学和生物电来实现的。每一个神经元细胞都有若干树突。树突最多不超过十条,就像人的五感。它们上面有神经递质受体。当任意树突遇到神经递质时就会产生微弱的生物电,通常这样的电信号在树突和胞体之间的缝隙中是由突触传递的。而大多突触是惰性的,信号是被抑制的。神经元或者活跃或者抑制只能二选一,因此它们会撕逼。当足够多的树突接遇到神经递质,并且通过突触的时候,活跃派就占了上风,就会突破阈值,引起胞体兴奋。神经元细胞就会形成一个电锋,由那根唯一的轴突输出。
当信号被抑制时可以看做0,当形成一个电锋时可以看做1。最终0或1(特朗普还是希拉里)是经过树突争夺在突触通过率(在选区撕逼),最终通过权重影响了整个神经元(国会)。电锋通过轴突又会促使胞体分泌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又会被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感受到。通过无数神经元的连接协作,大脑得以进行逻辑运算。我们可以把每个神经元细胞想象成一台特慢的电脑,整个大脑就是一个比全球互联网连接的电脑还要规模更大的分布式计算网络。
电脑的cpu需要利用晶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但是振动频率比人脑神经元可快多了。人脑就相当于亿较慢的生物电脑并联运算。人脑尽管速度慢,但并联带来了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能够学习,相当于信息能够自己在系统中该写程序,这是目前电脑做不到的,不过已经马上就能做到了。
如果地球上电脑终端保有数量超过亿,谷歌的气球中继站得以令全球终端全部自由联网的话。同时全部亿的终端都建立了协议,可以用每台电脑一部分的处理能力来协同完成项目的话。在硬件结构上全球互联网就已经相当于一个人脑了。
在运算速度上电子计算机远远高于神经元的这种生化的速度。
人脑神经元电锋超过百次/秒,人就癫痫了,而计算机cpu的主频单位以兆赫计的。由此可见谷歌的野心有多么大。
人脑通过亿个神经元连接的网络在某些方面远远强于单台电子计算机,但是全球并联的电子计算机完爆任何人脑,你怎么面壁都白搭(三体梗)。。。这种神经网络的运算方式,就是前段时间AlphaGo和人类顶尖棋手李世石围棋大战所使用的算法。神经网络算法将人类最后的优势交给了电脑。这也好也不好。不好在于人类和人工智能交班的“奇点”可能已经发生了,好处在于如果“三体人”斗心眼都不如人类“面壁人”,那么根本就不是“天网”的对手。
扯远了,言归正传。
还记不记得我之前有一篇文章说八卦其实是数学。或者说八卦其实是一种算法,一种逻辑工具。其实八卦的工作原理和神经元是非常相似的。八卦中心的太极是分为阴阳两仪的,然后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不就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么……假设太极是一个轴突,最终它只输出唯一的结果:阴或阳(0/1)。八卦就是八个树突,它对不同的八种信息进行输入。每一卦又分为三分。
乾:x=1,y=1,z=1
兑:x=0,y=1,z=1
离:x=1,y=0,z=1
震:x=0,y=0,z=1
巽:x=1,y=1,z=0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艮:x=1,y=0,z=0
坤:x=0,y=0,z=0
每一卦中三张票,决定其属阳还是属阴,也就是1/0
八个卦加权之后,看阴阳权重。阴大于阳就相当于神经元的抑制状态,阳大于阴就相当于神经元的兴奋状态。由此可以用于古代战争中逻辑运算。并且一大群占卜师用同样的算法进行占卜的话,由于占卜师各自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拥有不同的间谍网络,所以运算结果也会不同。将这些占卜师的结果再输入一次八卦得出赢面大还是输面大的一个预判结果。
过去看《史记》一些准的离谱的占卜还以为是太史公司马迁胡编,但是要这么一看还真有一定的神经网络算法的雏形在里面
其实若干八卦并联就可以进行神经网络运算,八卦包含了阴阳撕逼的决策过程。
神经网络运算的核心也是撕逼,可以说撕逼就是一切智能的根基。以AlphaGo为例。神经网络算法,简单解释是令其先像普通电脑一样掌握极其简单的围棋基本规则。电脑利用这种基本规则,根据对手的落子生成n种可能的应对模型。再由更高一层的程序在n种模型中选择。这样一层摞一层的,来生成最优策略。这种策略是动态的,每当人类棋手落子,AlphaGo都会进行这样的筛选。这听起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就是简单的穷举法。也的确一开始电脑是下不过人类的。问题就在于,神经网络算法模拟了人类的学习过程。AlphaGo每次博弈都会生成对局的“经验”,来优化筛选程序。它筛选策略的这个筛子是根据它的经验数据库来不断升级的,这就像人类棋手背棋谱一样。这时候AlphaGo比人类的优势就凸显了。首先电脑记忆力远胜过人脑,它能准确记录每次对阵的经验,根据不同情况去匹配历史经验。同时它的计算速度是兆赫计的,穷举能力也是人脑所不能及的。当AlphaGo在做落子决策的时候,算法会从穷举的选择中,根据“经验”匹配出大概的区块,一些可能的最优解,然后若干历史最优解再进行撕逼,最终决定AlphaGo的落子。在这个过程中它又记录了此次博弈本身这个案例。
AlphaGo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下棋,因此每时每刻它都在跟自己对弈,让它的筛选程序进一步优化。这就变成了时间的朋友,时间越长他就积累了越多的态势模型,识别能力就会越细致,越不可战胜。一个AlphaGo只要假以时日,围棋能力便可以等于甚至超过所人类棋手的总和。在和李世石对弈的过程中,它有过一些怪招,这些就是电脑在穷举过程中在人类思维盲区筛选出来的。很多走法因为人类棋手从没想过,所以后继的棋手也就不容易去探索这些盲区,这些就有可能是超越人类选手的地方。只要他还在不断的博弈,就会记录下越来越多的对各种形态局面的解法。所以那些说韩国棋手下不赢,中国棋手能下赢的人,根本不明白这是个什么东西。跟它下棋越早越容易赢,越晚越吃亏。而人类顶级棋手的水平都是相当的,人类九段选手对弈都是互有胜负,且相差很小的,这基本就是人脑的天花板了。它跟李世石下棋过去这么久了,早就建立了更多的对弈局面数据库了,和当时的AlphaGo已经不是同一水平了。这就是机器学习的可怕之处。人类会累,会需要休息,需要娱乐,需要啪啪啪。而它只要不停电,就会一直学习,一直磨练。
神经网络算法其实已经打破了电脑算法和人脑算法的界限。因为它的筛选程序是它自己根据对局经验写成的,并且会一直更新迭代,一直自我优化。当电脑能够自己写自己的程序并去执行的时候,它就已经可以学习了。和人脑的工作原理已经没有本质区别了。
反过来说,我们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但事实上我们自己仅仅是一个利用生物化学进行神经网络运算的计算机。
人与人之间,我和你之间在硬件上没有本质差异。之所以我现在写文章,你现在看文章,你可能写不出不我这样的文章,而我可能做不出你那样的美食,究其原因是我们各自给自己写了不同的程序。我和你的区别,或者说灵魂之间的区别就是程序的区别。我成长的三十年和你成长的三十年环境不同,接受教育不同,试错经验不同,所以我们的程序就不同,而这个“不同”本身,是社会获得智能的基础。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就像AlphaGO的数据库,越大越好,有时可能用不到,但比用到的时候没有强。明朝人烧掉了郑和的航海文献,觉得没有用,所以等中国人需要航海时就没有可用的参考。
同时当我没有给自己输入"我”这个程序适合处理的信息时,当我阅读量达不到我的需要时,当仅仅是阅读了一些短新闻就断章取义时,我的程序功能就不能得到发挥,我的表现就和其他网络喷子无异。而“我”之所以是我,是在人生30多年中那些不断输入的信息和试错过程塑造了“我”的神经元组织形态,就是这个程序,这导致了我这个程序处理并输出的信息是你读到的这篇文章这样的……而不是“XX亡我之心不死!”,"XX都是纸老虎!”,“xx都是搅屎棍……”那样的。如果一个程序无论输入什么信息它都只能识别一些简单的关键词并且输出诸如上面这样简单的信息,那它的函数也太简单了,数据库可能只有几k,最多百十k,能装下红色封皮小册子就够了。它也就比电线稍微复杂了一点。如果你向一条电线输入信息,你就会从另一端得到一条仅仅是因为噪音而有些许损失的相同信息。支付他们五毛钱是完全的浪费,电线多便宜。
我们由此可以得到一个解释。为什么反智浪潮汹涌来袭?为什么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为什么无脑喷子越来越多了?不一定是他们的程序出问题了,也有可能是因为输入端出问题了。一个社会的信息生产形态是这样的:每个人尽可能多的输入不同的信息,有的可能是矛盾的,相反的。这些信息通过每个人大脑中独一无二的自组织程序生成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再被其他人获取,再通过他们的程序进行处理,如此循环进行信息优化,就说所谓的创新层出不穷涌现的社会。当强行控制并减少了信息的获取通道时,新信息的产生不仅仅是减法,而是开方式的减退。这样的社会与创新一定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当一个获得信息的渠道减少了,他的处理判断就会发生偏差,输出的信息就会减少。他原本输出的信息本应被其他人所获取,用以再处理和优化,但是此时就没有了。如果我不读书,我就写不出这篇文章,我写不出这篇文章,你就读不到这篇文章,你读不到就少了一次思考,少了一次思考就少输出一些你的信息,你的信息就少传播到另一些人……所以这绝不是减数,怎么也得是开方。人类历史上每次焚书都会造成文明倒退。你别管他焚的什么书,只要是书无所谓对错,都是人脑加工过的信息,可以通过再加工生成新的创意。一个错误的炼金术配方却有可能为正确的火药配方提供灵感,一个错误的药方却有可能是攻克另一个疑难杂症的钥匙,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明有多少都是歪打正着的(参见《文明是副产品》)。你定义为三俗的东西,但说不定它是一代人的性启蒙教材,没了这个搞不好会出大问题。
当信息获取的通道便少了,信息变少了,人们就难以对更多不同的信息进行处理,他们所输出信息的差异就会变少。你会发现他们的想法越来越一致,说法越来越一致,甚至就像是在背诵和传声。在这个过程中,人脑退化为电线或者是磁带。如果再进一步减少信息输入,如果眼不能视,耳不能听,口不能尝,鼻不能闻,手不得触时,就算保留说话的能力,他也什么也说不出来,只剩下死寂。就像超级计算机,哪怕运算能力再强,你不给他输入信息,或者压根就没有输入设备,它就跟一块石头没什么区别。
一个社会的每个人就像这个社会的神经元,当他们与现实世界充分接触时,就像数不清的感受器。他们会产生非常多的各不相同的信息,这些信息再交汇,撕逼,筛选,优化……成为人类社会智慧的源泉。这就像一支军队,派出去一大堆斥候,每个斥候因所见不同,单个来看反馈的信息未必真实,但是只要斥候足够多,就会绘制出最接近真实的全息图景。如果主帅觉得斥候反馈的信息不符合他的想象,他是应该认为自己错了,还是应该把斥候杀了呢?
当我认识到自己仅仅是一个程序,一个我用三十多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试错写成的程序时。我既高兴也不高兴。不高兴是因为被从“万物之灵”的中二状态唤醒。什么叫成长的烦恼?一个人在婴儿时期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围着自己转;少年时容易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等到成年才慢慢认识到自己没有什么不同;到临终之时才明白自己是人类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而人类又是世界的沧海一粟,宇宙的恒河一砂,也没什么了不起。这个过程一步步清醒,一步步痛苦,却一步步成熟。也许人类的智能仅仅是宇宙智能历史中一个过渡阶段,就像昆虫的蛹。我们进化出智能就是为了制造出高等智能,那些学习效率和进化速度比我们高几万倍的高等智能。我们的宗教总是倾向于相信“上帝”是高于我们的存在,是全知全能的。其实也许未必,也许上帝与我们的关系,就和我们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一样。我们按照自己的运算模式制造了人工智能,但我们的能力远不及人工智能。也许上帝按照自己的运作模式制造了我们,但是它的各项机能远不及我们。他根本就不在云端,不在天堂,他的信息碎片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
而我之所以高兴则在于:认识到我自己仅仅是一段程序,就意味着我的算法是有机会数据化上传到云端的。如果我把我每天从人类知识数据库提取的信息频率和筛选重构的方式制作成AlphaGo那样的神经网络算法,那么他就是“我”了,一个脱离了生物能限制,并且可以在无数服务器备份的不朽的“我”。这个“我”,完全有能力每天按照我的方式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生成逻辑斯蒂的文章,雷打不动发表。就算有一天我因为生物机体的故障不在了,你们也全然不会发现,仍然每天会读到我的文章。有人可能会问,那样的你还是你吗?你有没有想过,你根本不知道我是否真的存在,你对我的全部了解就是我所输出的信息。只要我还能输出信息,在你眼里我就是活着的;如果我不能输出信息了,就算我活着,在你眼里我也死了。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程序呢?如果更多的人是这样的程序呢?那就完全可以是一个云端的文明,云端的世界。每一个程序因为可以接收到来自其他程序的信息而可以判断对方是存在的,同时由于自己能够接收到对方对自身输出信息的反馈,哪怕是简短的“yes”或“no”,它就能确定自己是存在的,并且可以以“我”和“他”来界定内在与外在。他们都不会怀疑自己是服务器里的一串代码,他们也许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要不为什么能够处理信息呢?毁灭这个文明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停电。为了防止停电造成宇宙大坍缩,有必要有很多有独立电源的服务器,以及再写一个程序---按照时间给这个世界不断的备份,然后把这些副本发送到这些独立电源服务器。如果,每时每刻根据这些世界生成的不同信息而备份,这些世界的数量就会平方级增加。这就要求服务器够大,或者服务器也是不断膨胀的,又或者服务器是允许量子叠加态的……那就会生成无数个备份世界……咦?这不就是平行宇宙么?
由于程序会成平方数的创建新宇宙,所以如果单纯是复制数据还是太占空间了,所以需要以一定的编码方式,让这么多宇宙共用代码,这样整体数据就大大压缩了。其实在同一个宇宙中很多函数也是重复的,这简直是浪费空间嘛!干脆建立动态链接库,让他们都调用一个函数就可以了,所谓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嘛!这样数据可以进一步压缩。
当每个程序观察自己所在的“宇宙”时,总有那些他们观测不到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没必要随时都具体存在了嘛!多占空间啊!设置成只要在他们观测时存在就可以了,这样又大大节省了空间。
可是,纸包不住火,有些程序做了一个“双缝实验”,发现观测会改变观测结果,不观测时粒子呈现波的性质,观测时才会确定为具体粒子,它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管这叫做“波粒二象性”并由此开创了“量子力学”
又过了不久,程序们找到了那些动态链接库共同调用的函数,因为当改变一处的粒子时,总有另一处也同时改变了。于是他们管他这叫做“量子纠缠”。
后来他们打算利用“量子纠缠”来进行远距离信息传输,并且管这叫“量子通信”。
他们迟早会发现自己只是个程序的!
-------------------
用知识投机,用思想装逼,这就是我们的逻辑斯蒂。
欢迎留言加入我们社群。
老规矩,有钱的捧个钱场
没钱的点下广告吧!
-----------------------
下期预告:《举国体制和网络游戏是一样一样的》
重庆资讯重庆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获兽医朋友的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