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万地质图是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最主要的成果,是以1﹕25万国际分幅地形图为地理底图,用规定的颜色、线条、花纹、符号和代号表示区域内各地质体的组成、空间分布、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地质发展史等内容的图件。它反映了一个时期内该地区地质调查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地质科学发展的水平,是了解分析地质背景与区域成矿、地质构造与环境灾害、地质景观与地质旅游资源的基础图件,也是一个国家进行工农业建设与科技文教所需用的最基础图件种类之一,是认知地球最基础的工具。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系统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重点围绕填补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空白,以及在重要地区对资料陈旧的1﹕20万地质图进行更新,累计投入约10亿元,共完成幅1﹕25万地质图(完整图幅幅,边境地区不完整图幅约88幅),共计万平方千米(其中:实测万平方千米,修测万平方千米)(图1),完成面积占陆域国土的62%,基本实现陆域可测区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显著提高国土地质认知水平,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积极的服务。同时在岩石、地层、构造、古生物等方面取得许多原创性认识,解决了一大批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促进了地质理论创新;查明了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背景,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工程区区域地质调查主动服务于国计民生,拓宽了服务领域;区域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不断创新,区域地质调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图1全国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截至年)
一、建立了国家中比例尺基础地质数据平台,填制幅地质图,获得海量新数据,显著提升国土地质认知水平,有效服务国土规划、矿产勘查,解决了工程、环境及一批重大基础地质问题
(一)填制幅地质图,获得海量新数据,建立了国家中比例尺基础地质数据平台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拉网式全面系统的数据采集、地质填图测量、综合研究和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填制幅1﹕25万国际标准分幅地质图,建立了全国1﹕2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构建了国家中比例尺基础地质数据平台,形成系列地质图数据产品,主要包括:①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主要有1﹕2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1﹕10万原始资料数据库(主要有地质路线、地质点、地质界线、产状、化石、样品、剖面及特殊地质体标注等原始资料信息)。内容包括地质空间数据和地理底图数据,以矢量方式存储和管理,数据格式为MapGIS。②地质图。图面内容包括主图和辅图两部分。主图以地形图为地理底图,客观反映沉积地层、侵入岩体(含岩脉)、火山岩、变质岩、混杂岩、构造、蚀变、矿产及其他特殊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及地质界线、产状和形成时代等地质要素特征,同时反映各种地质体之间互相接触关系。辅图主要有反映图幅内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贯穿图幅的地质剖面图、按照填图单元划分的反映沉积岩石地层层序、厚度、岩性、岩相、时代、古生物特征及接触关系的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侵入岩岩石序列图、图例等。根据各图幅实际情况,图框外还有反映各图幅专题调查成果的具有图幅地质特色的有关内容。地质图编绘执行GB-89和DZ/T-。③分幅调查报告。分幅调查报告是对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全面系统的总结,是对测区地质特征、形成环境、地质演化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与研究形成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绪论、地层、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与变质作用、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矿产及旅游资源等内容,既是地质图的说明,也是反映测区基础地质综合认识的科学成果报告。④专题研究报告及图件。根据各图幅具体地质情况和地质问题,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图幅内关键地质问题,开展专题调查与研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及配套的系列专题图件,深化和提高区域地质研究程度。
(二)查明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地质背景,圈定一批找矿远景区,发现重要找矿线索,为地质找矿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引领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查明含矿建造分布及成矿带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解决了众多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圈定了一批重要的找矿远景区,发现了一大批重要的矿点和矿化线索,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后备基地选区提供了地质基础与科学支撑,有力地支撑和引导了地质找矿工作。
成矿带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地质背景。围绕服务找矿突破,解决区域成矿关键地质问题,针对含矿建造分布,在成矿带开展成矿地质背景专题调查研究,在前寒武纪铁矿、冈底斯岩浆弧铁铜矿、天山古生代裂谷火山岩铜多金属矿及华夏与古亚洲构造叠加转换的成矿作用等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昆仑-阿尔金成矿带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划分出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的南华纪裂谷型火山-碎屑岩建造。提出天山石炭纪-二叠纪大火成岩省新认识,揭示了天山及其邻区晚古生代初期的洋陆转化过程和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大火成岩省活动,对中亚地区大-特大型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为在东天山寻找与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提供了新思路。在祁连成矿带建立了北祁连海相火山岩的沟-弧-盆体系,查明北祁连山古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与拉张构造环境有关,大陆裂谷和弧后盆地拉张最为强烈的地区为成矿有利地段,古火山机构控矿地质背景对指导区域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圈定一批重要找矿远景区。通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昆仑-阿尔金成矿带圈定了塔什库尔干铁铜矿远景区、长沙沟铜镍金找矿远景区,重新厘定了黄羊岭锑汞矿、野马泉-肯德可克铁钴矿等找矿远景区,在班公湖-怒江西段圈定了4个铁铜矿远景区。在冈底斯西段圈定了7个铁矿远景区,在湘西鄂西成矿带圈定了神农架-黄陵、鹤峰-龙山、张家界-铜仁、沅陵-怀化等铅锌锰多金属找矿远景区,为地质找矿指明方向。
新发现一批重要的矿点和找矿线索。通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大量矿(化)点、矿化线索及找矿远景区,为地质找矿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新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化)点余处,其中有19处转入后续矿产勘查,为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选区依据。西昆仑铁铜矿、东昆仑-阿尔金钒钛铁铜矿等有重要找矿发现。新疆新源林场金矿、新疆塔什库尔干铁矿、库木库里湖砂砾岩型铜矿、大九坝斑岩型铜矿、阿尔金长沙沟钒钛磁铁矿等已形成大中型以上规模矿床。
(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先行,为重大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配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和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专题调查研究,填绘了南水北调西线断裂构造图和工程地质条件与环境质量评价图(图2,图3),查明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背景,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数据和科学依据。
图2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地质地貌图
图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地质条件及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
(四)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服务国土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
探索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黑龙江铁岭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开展生态地质环境专题调查研究,应用第四纪地质学与土壤学理论,调查“岩石-土壤-植物”系统中元素生态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土壤、水文及植物的区域生态状况(图4)。根据第四系成因类型与地貌特点及与母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地学角度建立土壤地质填图单位。在土壤类型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土壤地球化学与水文地质环境调查,对区域环境地质背景进行综合评价,编制土壤类型分布图,对区域地质调查与生态环境调查相结合的综合地质调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图4铁岭市幅土壤地质图与植被分布图
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环境保护、地质遗迹和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江苏1﹕25万淮安市、盐城市幅区域地质与环境调查通过第四系地质调查研究,提升了对沿海地区海侵及海侵层空间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区域地质环境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青藏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开展高原隆升和环境变化专题调查研究,获得了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及植被、气候、湖泊等环境变化的重要数据,为认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区域地质调查服务国土规划与防灾减灾。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编制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图和基岩地质图(图5),环渤海经济区基岩地质图和活动断裂构造图(图6)等图件,建立了经济区第四纪三维地质结构,拓展了区域地质调查的社会服务领域。
图5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第四纪与基岩地质图
图6服务国土规划的环渤海经济区基岩地质图和活动断裂图
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带1﹕25万武都、广元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服务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查明北川-映秀断裂、江油-灌县断裂、茂县-汶川断裂、平武-青川断裂等重要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查明“5·12”汶川地震同震断层特征,对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潜在震源区进行了强震潜在危险性区划与预测,及时为绵竹-茂县公路建设和成-绵-乐城际铁路建设等震后建设提供全新基础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
二、实现全国中比例尺地质填图全覆盖,填补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地质图空白,新发现4万余件古生物化石、确认21条蛇绿岩带、厘定16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支撑青藏高原多岛弧盆系地质理论创新
(一)填补了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地质图空白,获得系列原创性地质科学新发现
完成青藏高原极端艰险环境下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万平方千米,测制了幅1﹕25万国际分幅地质图,为地球科学研究、矿产勘查评价、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规划提供了海量原创性基础地质数据和成果,是我国地质调查又一新的里程碑。
新发现数以万计的古生物化石和一些重要地质构造界面,新建岩石地层单位个,厘定、使用岩石地层单位达千余个,全面更新和完善了青藏高原地层系统,空前提高了青藏高原地层系统的调查研究程度,奠定了青藏高原地质深入研究的基石。
发现和确认青藏高原地区代表古洋盆消亡残存的21条蛇绿混杂岩带和16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建立了全新的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架,对认识造山带的组成与结构、恢复洋-陆古地理格局、探讨洋-陆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分析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指导找矿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
发现和厘定了特提斯大洋俯冲、碰撞、转换、伸展等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具有标型特征的构造-岩浆组合,厘定了秦祁昆、羌塘-三江、喜马拉雅-冈底斯三大岩浆岩省,划分出13个构造-岩浆岩带,获得了上千个高质量同位素地质年代数据,建立了青藏高原构造-岩浆演化与时空格架,为进一步调查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构造岩浆事件及资源环境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基础地质资料。
新发现地质旅游景观点余处,系统调查并收集整理青藏高原地区各类地质景观1余处,为藏区旅游地质资源规划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于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二)解决了一批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高了国土认知水平
1﹕25万(安龙幅)区域地质调查划定了“关岭动物群”组合特点和产出层位。在法郎组瓦窑段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精美的海百合和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以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共同繁盛为特色的珍稀生物群,其化石保存之完美,类型之多样为世界罕见。
东昆仑发现二叠纪冷水动物群。1﹕25万鲸鱼湖区域地质调查在阿尔喀山牛心湖西首次发现了单通道冷水动物群化石——木孜塔格单通道(MonodiexodinamuztagataensisSun(sp.nov.))。冷水型单通道动物群在东昆仑地区的首次发现,改变了过去认为的冈瓦纳冷水型动物群不越过若拉岗日-金沙江缝合带传统认识,对研究冈瓦纳古陆边缘的冈瓦纳-特提斯区的北界有重要价值。
在阿尔金岩群中新发现高压、超高压榴辉岩。1﹕25万苏吾什杰幅区域地质调查新发现的高压、超高压岩石断续分布于巴什瓦克石棉矿一带,东西延长50千米,包括石榴二辉橄榄岩、蚀变石榴辉长岩、榴辉岩,石榴二辉橄榄岩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菱镁矿,压力3.8?5.1吉帕,温度?摄氏度,岩片俯冲和折返时期在新元古代末至早古生代早期,与区域上且末县江格萨依沟-玉石沟高压、超高压岩带处于同一个构造带,可能是超大陆形成板块汇聚阶段的产物。
图7关岭动物群产出层位与黄氏中华龙化石
华北地块识别出3条前寒武纪构造-岩浆岩带。华北地块北缘首次厘定出建平-承德-赤城古元古代构造-岩浆岩带,筛分出古元古代?1Ma弧岩浆岩带。在大青山地区筛分出古元古代造山带。在中条山-吕梁山地区识别出古元古代的岩浆弧或造山带。获得了太古宙五台运动变质作用的年龄为?Ma,证实华北地块北缘存在相当于五台运动的造山事件。
华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研究程度提高。将原代表新太古代和中太古代之间的铁堡不整合重新修正为古元古代滹沱群与下伏新太古代阜平岩群之间的不整合。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建立了华北典型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地层格架;从太行山太古宙阜平岩群中解体出古元古宙湾子岩群,将华北地块南缘太古宙太华岩群上亚群重新厘定为古元古代,深化了华北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研究程度。
(三)支撑地球科学原始创新,促进地质理论发展
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科技创新的支撑与源泉,为地质理论与认识的原始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基础地质资料和科学支撑,为地球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重新厘定了青藏高原地层、构造格架和岩浆演化序列,建立了青藏高原岩石地层单位时空结构,构建了“一个大洋、两个大陆边缘、三个多岛弧盆系”特提斯演化的构造格架,建立了青藏特提斯多岛弧盆系演化模式,深化了青藏特提斯形成演化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板块构造理论。
基于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取得的卓越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图8)。同时全国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系列地质图成果也获得大量的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励,据统计,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共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个图幅、二等奖48个图幅,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41个图幅。
图8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成果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三、创新造山带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手段国际领先
(一)运用非史密斯地层学与大地构造相分析,创新造山带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西部造山带及非史密斯地层区试点填图和深入研究,总结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运用非史密斯方法及大地构造相理论进行造山带填图的新理论、新方法,指导造山带混杂岩等非史密斯地质体出露区的地质填图,填补了造山带或不同类型的大地构造边界地域地质填图理论和方法的空白。
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非史密斯地层学与大地构造相分析,研究总结出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中各岩类区(非史密斯地层区、史密斯地层区、岩浆岩区、变质岩区)岩石建造组合及序列,划分造山带各岩类区填图单元,建立各类混杂岩、复理石建造和岩浆岩填图单元系统,表现造山带的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大地构造基本特点,揭示造山带组成、结构、形成演化历程和机制,深化了对不同类型多旋回造山带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化历史的认识。
图9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与理论方法
(二)建立了数字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区域地质调查实现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技术创新与新技术应用推动地质图数字化成果产品的开发与服务
研发了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创新建立了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理论与技术方法,数字化区域地质调查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库建立与数字成图手段引领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通过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与不断完善,形成区域地质调查全流程数字化工作体系,其理论与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实现区域地质调查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图件编绘和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为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进行综合信息集成与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技术平台,促进了多目标现代地质填图与地质图数字化成果产品的开发与服务。
为规范和指导新一代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针对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特点和需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制定了《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DZ/T-)、《1﹕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和《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要求》,形成了技术先进、规范严谨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发挥了可行有效的技术支撑作用。
(三)数字填图系统引导地质填图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地质填图方式,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手段居世界领先
数字填图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地质填图方式,使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技术革命,填补我国资源信息现场数字采集技术的空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实现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基础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综合集成和综合信息融合,为将地、物、化、遥的数据融合与成果的综合集成表达创造了技术条件与数据平台,方法手段居世界领先。
四、更新了幅1﹕25万地质图,近50%陆域国土基础地质数据得到更新,地质图社会化服务迈上新台阶,首次实现地质图公开与互联网在线服务
(一)更新了陆域国土一半的中比例尺地质图,为地质图应用与服务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在20世纪80年代前完成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围绕重点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和重要经济区,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以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动力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多S技术,全流程采用数字化地质调查手段,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累计完成个图幅,共计万平方千米,大量中比例尺地质图得到更新,解决一批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为重塑中国地质构造格架和演化历史,查明我国能源与矿产资源成矿地质背景,为区域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新发现大量有价值的古生物化石,重新厘定了一批地层单位和地质界线,新发现并填绘出许多新地层,新发现一批重要地质界面,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区域地层层序与地层格架。1﹕25万安龙幅区域地质调查厘定了关岭动物群特点和层位,在法郎组瓦窑段发现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是以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共同繁盛为特色的珍稀生物群,为世界罕见。1﹕25万鲸鱼湖幅区域地质调查在东昆仑首次发现二叠纪冷水型单通道动物群,改变了过去认为冈瓦纳冷水型动物群不越过若拉岗日-金沙江缝合带的认识,对研究冈瓦纳古陆边缘冈瓦纳-特提斯区的北界具有重要价值。
获得了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岩石同位素数据,新发现大量具有标型特征和重要地质意义的岩石,厘定出较多典型的蛇绿岩带和高压变质岩带,为区域岩石对比、岩浆活动、岩浆构造热事件反演、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和新的认识。1﹕25万苏吾什杰幅区域地质调查在阿尔金岩群中新发现断续分布的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对认识造山带的组成与结构、恢复洋-陆古地理格局、探讨洋-陆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分析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指导找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新疆1﹕25万滴水泉、北塔山牧场幅区域地质调查修测获得了卡拉麦里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辉绿岩同位素年龄(.7±3.2)Ma,枕状玄武岩年龄(.5±5.4)Ma,斜长花岗岩年龄Ma,确定卡拉麦里蛇绿岩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对研究东准噶尔乃至中亚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识别出一系列不同类型、不同级序具有重要地质意义和代表性的地质构造形迹及其空间分布与组合规律,完善并建立了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及其对区域控岩、控矿作用的认识,为探讨地壳变动与构造形成机制、研究成岩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资料,为重塑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奠定了基础。
(二)地质图服务产品系列化,地质图更新得到有效应用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可提供社会服务的1﹕25万地质图共幅(详见附表、附图),其中,实测幅,修测幅,主要包括四类产品。
地质图。图面内容包括主图和辅图两部分。主图以地形图为地理底图,客观反映沉积地层、侵入岩体(含岩脉)、火山岩、变质岩、混杂岩、构造、蚀变、矿产及其他特殊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及地质界线、产状和形成时代等地质要素特征,同时反映各种地质体之间互相接触关系。辅图主要有反映图幅内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贯穿图幅的地质剖面图、按照填图单元划分的反映沉积岩石地层层序、厚度、岩性、岩相、时代、古生物特征及接触关系的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侵入岩岩石序列图、图例等。根据各图幅实际情况,图框外还有反映各图幅专题调查成果的具有图幅地质特色的有关内容。地质图编绘执行GB-89和DZ/T-。
分幅调查报告。分幅调查报告是对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全面系统的总结,是对测区地质特征、形成环境、地质演化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与研究形成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绪论、地层、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与变质作用、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矿产及旅游资源等内容,既是地质图的说明,也是反映测区基础地质综合认识的科学成果报告。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主要有1﹕2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1﹕10万原始资料数据库(主要有地质路线、地质点、地质界线、产状、化石、样品、剖面及特殊地质体标注等原始资料信息)。内容包括地质空间数据和地理底图数据,以矢量方式存储和管理,数据格式为MapGIS。
专题研究报告及图件。根据各图幅具体地质情况和地质问题,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图幅内关键地质问题,开展专题调查与研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及配套的系列专题图件,深化和提高区域地质研究程度。
地质图更新得到有效应用。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全国区域地质志修编的工作基础就是基于更新后的全国1﹕25万地质图与原始地质资料,1﹕25万地质图为地质志修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区域地质资料与基础数据。同时,1﹕25万地质图也为已经完成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成矿地质背景基础数据资料,基础地质大数据库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1﹕25万地质图的作用是潜在的,是地质矿产工作的根基,是地质、资源、环境、工程的基础,为地球科学发展和地质理论创新提供科学支撑和基础保障。
(三)建立了地质图数据库与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迈出一大步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是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成果,也是地质图服务的基础平台。通过分幅区域地质调查,建立了全国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数据库,构建了地质图服务的数据库平台。随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工程等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地质图与空间数据库将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备,中比例尺地质图与空间数据库更新与发布机制将更加完善。
近年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图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形成了国际分幅1﹕10万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建立了涵盖幅1﹕25万地质图的全国1﹕2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综合研究形成的不同层次的区域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并通过数字地质资料馆面向社会提供网络在线浏览下载等方式的公开服务。完成了青藏高原幅1﹕25万地质图的公开出版,通过地质图图层数据技术处理,实现中比例尺地质图面向社会公开服务,地质图服务迈出破冰之举。
通过互联网互联互通建设,构建了全国地质资料馆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六个大区地质调查中心的1+6为节点的地质图共享服务体系,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得到跨越式发展。1﹕25万地质图的社会化服务采用全国地质资料馆到馆服务和互联网在线数据服务两种方式。在线数据服务提供互联网地质图查询浏览和数据下载两种方式(网址石家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的最好治疗方法